【林宏文專欄】九個國家大灑幣投資半導體 三個半導體方向值得關注

根據《EE Times》(電子工程專輯)最新報導,有9個國家大撒幣扶植半導體產業,其中,中國大陸對國內晶片行業提供1430億美元的補貼,印鈔規模最大。其次是美國、歐盟、新加坡及日本,最近加入戰局的則有英國及印度。這個調查提供不少理解半導體競爭態勢的線索,至少有三大方向值得關注。
首先從補貼金額來看,中國一個國家砸下1430億美元,就遠超過其他八個國家總合還要多。目前美國、歐盟、新加坡及日本分別是補貼527億美元、470億美元、190億美元及65億美元,至於最近才加入戰局的英國及印度,則提供15億美元及9.22億美元,另外韓國、馬來西亞補貼規模則還不明確。(請見表一)

(全球九大經濟體撒幣補貼半導體產業 / 資料來源:《EE Times》電子工程專輯)
中國補貼金額高,必然出現的結果就是,大灑幣造成浮濫投資,因此失敗案例一定也很多。例如今年五月OPPO宣布解散旗下設計公司哲庫科技,另外上周星紀魅族也終止自研晶片研發,半年不到就結束了。
中國吉利汽車去年收購智慧手機魅族,希望能與汽車智慧化應用做銜接,既然已有手機開發團隊,當然也就試著進行晶片研發,但一試就發現難度遠比想像還要高。吉利核心事業在汽車,不是半導體,沒必要為非核心事業犧牲本業,在預期中國未來幾年景氣不佳的狀況下,還是識時務一點,儘快收手才是正確選擇。
其實,中國補貼金額超大,當然可能有飛上枝頭的成功企業,但浮濫補貼,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失敗案例一定很多,這是最簡單的數學。
根據南華早報報導,中國近幾年展開「大煉芯」行動,光2020 年就有2.3萬家半導體企業成立,2021 年則有4.74萬家公司註冊。但是,開的多關的也多,2020 年收掉1397家,2021年 收掉3420家,2022年前八月就有 3470 家名稱或經營業務使用「芯片」的公司註銷。
過去幾年,美國升高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制裁,加上中國經濟走下坡,每年收掉的企業都有數千家,顯示中國半導體自主化之路困難重重。而且,更多公司都沒有像吉利汽車這種富爸爸,不會被搬上檯面討論,變成一杯黃土時也沒有人會去祭拜。
其次,美國掀起晶片戰爭打的算盤,就是要不斷卡住中國,逼死它,讓外資不再進去投資,讓中國從製造大國寶座跌下來,未來對半導體的需求也不會是世界最大。這樣一輪猛打狂攻之下,中國只剩半條命,就無法在科技、軍事及經濟等方面與美國競爭,G2強權自然瓦解。
美國打中國,讓很多國際大廠的設備及半導體產品無法賣到大陸市場,引起很多公司的不滿及反彈,但美國也告訴大家,中國現在很慘,未來會更慘,因此以後的生意也很有限。但是,美、歐、日、新、英、印等國都有新投資案,大家就把設備及產品賣到這些地方,用其他國家新增的市場商機,來補中國少掉的那一塊,這是美國號召大家加入制裁中國陣營的基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