擁有夢想,才成為自己——演員余品潔的成人之路(3 週前)
走進嘉義女中禮堂,折疊鐵椅被展開,然後排列整齊,並區隔出年級、班別,秩序儼然。唯一超越這裡秩序的是余品潔,再也掩不住興奮,爽朗的聲音成為裡頭的回聲——亦是此時的回身,她指著舞台,說是之前話劇… 詳全文
在限制中找自由——編舞家張可揚的課後舞蹈練習曲(3 週前)
生在千禧世代,1990年次的編舞家張可揚在考上建國中學之前,著迷於當年紅遍全臺的嘻哈團體「麻吉」,國中就曾與友人相偕找老師學舞,也一路追隨熟識的學長加入建中熱舞社,開啟中午練球、放學練舞的高校生… 詳全文
李慈湄:走進無邊的聲響世界,建構聽覺文本(3 週前)
李慈湄在從事劇場聲音設計工作後,如何觸發聽覺感知的張力成為她心中反覆思考的問題,而新點子實驗場《聽起來像聲音?—石-頭-S-tone》的作品源起,來自於2020年所發展的《凝結歷史殘響:臺灣洞穴的感知敘… 詳全文
誰說站在光裡的才是英雄(2 個月前)
小時候,每年除夕團圓飯前的一個重要儀式,就是看著父親小心翼翼裁了一條紅色長紙,然後用毛筆寫上:「河南范陽盧氏歷代先祖」,供飯、祭酒,然後送走「先祖」們。 1977年,我還在唸國中,這一年父親過世… 詳全文
思啊想啊起——滄桑中綻放的旋律 台灣民歌音樂史中的藝師身影(2 個月前)
社會文化發展與時代變遷有緊密的關係,不同時代背景的民眾擁有其當地文化薰陶的美學觀、藝術表現力與鑑賞力。傳統社會民眾生活普遍勤儉純樸,一些身障者在處事或行動時會遇到困難,但是有些身障者卻擁有更… 詳全文
未完待續的三幕劇——鋼琴家范德騰與許哲誠的創作火花(3 個月前)
看到一個中年老外牽手一位年輕盲人總會令人納悶,我可以從別人的臉上看到疑惑:他們是什麼關係?那位老外是牧師嗎?或者他們是養父子?事實上我們是不尋常的一對。 第一幕:鋼琴家與彈鋼琴的盲男孩的相遇… 詳全文
觸摸音樂的地圖,從點字樂譜客觀理解樂曲(3 個月前)
對明眼人來說,文字與樂譜是兩種不同的符號,但對視障者而言,點字與點字樂譜雖有所不同,卻都是以符號的方式呈現。點字樂譜是為視障表演者所使用的樂譜,也就是將五線譜上的音與資訊轉化為點字譜系統。它… 詳全文
林妹妹的「天書」——古琴譜(3 個月前)
一般人觸摸點字樂譜,即使手指觸感再敏銳,或者甚至張大眼睛仔細端詳,沒有學過判讀方法,任何人都無法從中得知埋藏其中的符碼。就如同看不懂五線譜,在眼中的音符都成了豆芽菜那般。不過,對於懂得漢字的… 詳全文
走出彩樓.打開鏡框——布袋戲在劇場的舞台景觀(4 個月前)
台灣布袋戲歷經不同時期發展,形成各具特色的表現形式與風格。以舞台形式來說,早期的傳統彩樓與鏡框式繪景舞台,一直是布袋戲主要的舞台形式。然而近年來,除了一般外台民戲和公演外,進入現代劇場,也成… 詳全文
定根、漂流,或一株可能遷移的樹?!透析當代劇場生態「地方性」的位移(5 個月前)
近年地方創生政策的推動下,鼓勵年輕人返鄉創業成為顯學趨勢,對應台灣現代劇場生態的發展歷程,亦曾有相似的標幟。然而,隨著藝文環境的日新月異,所謂的地方性劇團經營策略或立案模式出現了多樣的面貌,… 詳全文
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:源自於斯、生根於斯,望向在地的未來(4 個月前)
14年前,池上只是台灣數百個鄉鎮之一:以池上便當著稱、人口外流的米鄉;14年後,池上成了一種生命態度、一種生活方式的範例,透過「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」(以下簡稱「池上秋收」)等四季文化活動的策辦,… 詳全文
青年為何出走,藝術何以介入?從藝術文化「社區總體營造」到「青年村落文化…(5 個月前)
近年開始出現移居與返鄉的風潮,這股風潮逐漸擴大,甚至影響許多青年。不過,當他們來到鄉村地區的時候,赫然發現,地方的文化能量、藝文資源遠遠比他們想像得還要豐厚;甚至長出與傳統認知的都會藝術有所… 詳全文
劇場與生活的忘年之遇——李秀珣與不受既定想像束縛的「石岡媽媽劇團」(5 個月前)
由豐原車站,車行入台三線豐勢路,矮房夾著公路,聚焦著視線前方的山。公路略有起伏,隱藏著24年前九二一大地震改變地貌的線索,除此之外,居民已經在時間的河道裡完成家鄉重建,而許多相遇,也是在當時展… 詳全文
全球通膨危機,觀眾荷包空票房也空 現象十:製作成本與票價提高,藝Fun券…(6 個月前)
表演藝術界經歷了2020年與2021年的二級與三級警戒考驗,就在以為疫情逐漸退去的2022年,豈料劇場雖然開門了,觀眾卻沒有如想像的一起回來。 2020年之前,有一定行銷經驗的團隊,搭配已經累積相當口碑或名… 詳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