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創造更精彩的50歲生活?醫院宗教師:先思考「2問題」超加分

50歲是人生的分界點,我們都知道身體上的養生非常重要,其實,心靈上的養生才是掌握美好生活的關鍵,想要避免老年憂鬱的最好方式,就是培養快樂的心境。「關懷生命協會」共同創立人、台北和信醫院宗教師盧俊義於《預約50+好日子》一書中,分享激勵人心的真實範例,帶領讀者及早思索50後的生活方式。以下為原書摘文:
創造更精彩的50歲生活
近幾年來,台灣各處都有商人推出養生餐或是什麼營養品,要不就是保健食品之類的廣告。好像吃了這些,就會使人的生命活得更長久、更健康。沒錯,台灣的平均年齡已經來到82歲,這種壽命的增加,除了醫療品質的改善和普及外,是否和這些食品有關係,我不敢說。但可以確定的是,它和生命的品質與內涵並不一定相通,因為生命的內涵是和心靈是否飽足息息相關的。
基督徒應該都很清楚一件事,就是我們不能倚靠人的力量決定生命的長短,因為生命是來自上帝,長短也是上帝在決定。因此,怎樣在活著的歲月裡活出有意義的生命,這是一個很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生命課題。
思考這種問題,最好不要等到年老時才來想。這裡所謂的年老,是指覺得身體虛弱了,可存活的年限越來越短,這時候才開始想,已經太遲了。因為身體虛弱時,就得常跑醫院,各種疼痛疾病也接踵而來,更糟糕的是智力衰退,這時就算想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,也已經使不上力了值得注意的是,智力衰退的人,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智力已經衰退,而是會覺得別人對他的態度怎麼跟以前不一樣。
延伸閱讀:
老了沒體力、老了會變醜?名醫揭「生活壓力量表」:別害怕變老
同樣地,也不要等到臨近退休、或是退休後才來想這樣的問題。因為從職場退下來的人都有一種普遍的想法,認為過去工作30、40年了,應該好好休息幾個月後,再來打算要做什麼。結果這一休息下來,過沒多久就會狀況連連,最先適應不良的就是家裡的人,特別是枕邊人會最受不了,因而引發各種衝突。這種情況下,自然也無法好好思考這個問題。
我會這樣說,是因為我發現在退休之後,夫妻起口角的頻率會大幅增加。一個原因是過去丈夫在上班,一早就趕著出門,黃昏或是晚上才下班回來,累了,就在吃過晚餐後看看電視,一天也就結束了。現在不用上班,在家裡的時間也多了,便容易發現家裡各種以前沒注意過的地方,像是看到牆角、餐桌、廚房、地板上竟然有螞蟻,或是發現蒼蠅、蟑螂等等。
若是在發現這些滲透進家裡、還很活躍的外來客後,自己默默地想辦法對付,那還說得過去;很多人的情況是,一面賣力地驅逐這些蒼蠅、蟑螂、螞蟻,一面還要批評妻子沒有把家裡弄乾淨,嫌東嫌西的抱怨一句句講出口,結果換成妻子無法忍受,有的還因此變成精神衰弱。但若是不讓丈夫把這些不滿講出來,又換成他的情緒日漸急躁起來,最後也是得去找精神科醫師治療。
因此,關於生命的問題,應該在中、壯年時期特別是在50歲時就開始思考。這時,我們通常已經在職場工作20年以上了,論工作經驗絕對是夠的,人生閱歷也多,對事情的看法也會比較穩重、寬闊。
此時就可以開始思考這樣的事:
- 50歲後,我可以做什麼事?
- 要怎樣做,才不會浪費退休後的日子,讓人生更有意義?